11月14日,土地与环境学院汪景宽教授和丁凡副教授团队在全球变化生物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5年影响因子12.3)发表题为“A stoichiometric approach to estimate sources of mineral-associated soil organic matter”的文章。丁凡副教授、汪景宽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常艺为第一作者。
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质是土壤中最稳定的碳库。当前土壤有机质领域研究者普遍认为,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残体,植物源贡献较低。然而这种认识缺乏令人信服的定量证据。本研究搜集全球文献中同时报道MAOM、颗粒有机质(POM)及微生物生物量三者的碳氮比数据,借鉴同位素示踪法,建立化学计量学的二元混合区分模型方法,量化了植物和微生物对矿质结合态有机质的贡献。
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尺度上,MAOM的碳氮比大于微生物碳氮比,证明了绝大部分地区土壤的MAOM除了微生物来源,还源于植物残体。综合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类型和土层深度,微生物残体对MAOM的贡献在34-47%之间而植物残体对MAOM的贡献在53-66%之间。该结果挑战了当前已存的微生物残体主导MAOM的假设,呼吁未来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和模型应该考虑MAOM形成的多种途径,并建立多条独立证据来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对MAOM的贡献在何时何地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土地与环境学院 丁凡)